固定空间内越来越多的专用机器人,增加了机器人导航的安全风险和投入成本,能够一“机”多用的“通用智能机器人”呼之欲出。但《中国科学报》采访时获悉,基于通用人工智能(AI)技术的通用机器人尚存在诸多研发难点,“后浪”来袭仍需时日。
疫情防控中,可实现无人化作业的机器人被寄予厚望。清华大学—西门子先进工业机器人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刘辛军对《中国科学报》说:“在疫情防控中,机器人在送餐送药、消毒、测温、巡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,但在采样、检测、医治、救助、护理等急需无人化作业领域的表现不足,这体现出医工交叉研究不足,技术储备不够。”
“如果类似疫情的事件再次发生,并且发生的范围更大、持续时间更长,那么能否获得机器人技术的普遍支持,将成为决定战疫成败的一个关键性、决定性因素。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小平说,“加快相关机器人技术的实用化,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,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问题。”
除了特殊情况,人类其他活动也需要适应复杂环境的机器人加入,比如火星和深海探测、抢险救灾、老人看护、家政服务等环境恶劣或需要重复性工作的领域。
目前,针对能够适应复杂环境的通用机器人的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。在全球范围内,科学家也在为创造能适应更复杂环境的机器人而努力。谷歌、英伟达和脸书等公司一直在尝试创造能在世界范围内运行的硬件,同时构建复杂的多模式AI系统,让机器人可以在不同场景下更高效地工作。百度、腾讯、阿里巴巴等国内企业也在通用AI方面展开布局。
通用性只是通用机器人的应用表象,隐变量才是其科学本质。不能解决隐变量,比如光照、遮挡和位置等对机器人的干扰,就不可能使其具备通用性。
事实上,除了技术实现难度,通用机器人的安全性也是业内关注的热点。有观点认为,通用机器人发展到一定阶段,可能会超越程序的设计和编程范围,使得机器人能够按照自主的意识和意志来行动。
AI技术的发展,特别是通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,有可能带来重大伦理问题。比如,未来机器人是否会替代多数人的劳动岗位?因此,通用机器人面对的不仅是科学技术问题和商业应用问题,也与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、长远利益息息相关,值得高度重视,未雨绸缪。
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:安川工业机器人
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:安川工业机器人
本文摘自:网络 日期:2020-06-29